中英街1号

中英街1号

备注:HD

主演:游学修NeoYau廖子妤FishLiew卢镇业 

导演:--- [更新时间:2021-04-07 15:04:43]

类型:电影 历史 剧情 剧情片

..

谍错云视频请避开高峰期观看!谍错云

百度云视频请避开高峰期观看!百度云

剧情简介

是兩個也是一個發生在中英街的故事。《中英街 1 號》以 1967 年反英抗暴風潮引發的六七暴動為背景,檢視香港的過去及未來。故事主要分為兩部分,首部分闡述了 4 名被捲入六七暴動歷史漩渦的年輕人,其命運受到親共產主義左派及英國殖民政府之間爆發的大型暴動所左右。第二部分將時間推延至 50 多年後,發生於中港邊界地區沙頭角,在這裏,3 位糾結於為香港爭取自由的年輕人,與 1 位於首部分經歷過六七暴動的老年人相遇,命運亦因而互相交疊影響。時代在演變,近年由於香港的社運背景引發了「抗爭電影」的類型出現,一時成為大熱。由《十年》赤裸直接的政治訴求到以民眾生活為基調的《一念無明》,又或是關注在大時代下瀕臨消散的小人物/小時代生活的《白色女孩》,當中都不乏對社會的諷刺與批評。一時,作者紛紛以電影作為抒發渠道,提出一個個政治社會訴求。來到《中英街1號》,小人物的群眾相夾雜在大時代的歷史洪流中,同一處地方,兩代人,相似的命運和情感。在這裡,筆者不敢說這是同一種命運和情感,經導演的否定和映后的細思。


1. 歷史是否重複?


兩代年輕人的故事作為電影的主軸,導演選擇了兩段歷史三個抗爭來說明「亂世下的年輕人」命運。在導演映後的強調中,他認為這並非一種比較,而是將兩段歷史擺出來讓觀眾仔細思考。電影中,角色設計為用三個一樣的演員去串連1967與2019的故事。三位演員的關係在兩個時代都相似,作為模糊的年輕人影子的代表;然後以年輕人抗爭後入獄作為故事串連,使時空背景不至混亂更有淡淡承上啟下,貫徹始終之感。那麼歷史重複了嗎?在第一遍閱讀時,筆者也曾認為電影中的答案是重複的。在於整體的設計,首先,採用了三位演員飾演兩個時代的三角關係,得出六個角色。樣貌、關係、背景皆相同,1967時未完美的愛情反而在2019年完整了,了結沙頭角兩位青梅竹馬的願望。其次,敘事結構的緊密連結,如上述的監獄設計。另外,便是劇中故事的發生地方——沙頭角。沙頭角作為香港與中國大陸的交界,需要「禁區紙」才能通行。特殊的是,兩個地區間隔有一條中英街,一街兩制,用界碑區分中港屬地。這種特殊性只在首段六七的敘述上有彰顯,群眾可輕易回到大陸,也可以輕易衝破防線。可在雨傘運動的略述中只是影子般的存在。不夠這反而成了導演在說故事中好的地方,省略好讓接下來屬於沙頭角禁區的抗爭有空間。


於是,沙頭角這個地區的選擇成功誤導出一種「兩代人,同一地方,同一命運」的感覺。然而,細節上仍可見不同。當中最重要的是兩代年輕人對於抗爭的態度,六七的抗爭雖然在校園有所宣傳,但主力推動這場抗爭的不是年輕人,而是他們的父母輩,而這群年輕人在2019年也成為了父母輩。新一代捍衛香港的意識在當時只見端倪,大部分仍以個人家庭為重。但在2019年便是全靠年輕人在推動的時代,當初1967的年輕人變成老人卻不再擁有當年的熱血。即便是權叔,捍衛的始終是自己的土地,而非整個香港民主制。前者是文革熱潮下催生的毛主席熱潮帶動了當代人的思想,後者則是長久的民主自由思想灌輸而自主作出的行為。


時代在演變,或進或退,所以歷史都不會是重複的,僅管相似;同時也沒有對錯,總不能套用現在的思想模式去衡量那時候的事,也不能怨怪奇怪的思想如何產生,這就是時代的產物。如導演所說一些狂熱的行為才帶來年輕人接下來的行動。


2. 累贅的敘事技巧


全片120分鐘,其中不少灌水的地方,令本可以順暢的閱讀多出許多旁枝遮擋,整體變得凌亂紛雜。首先,頻密運用黑幕轉場和歷史片段不斷接續淡入淡出。黑幕的轉場個人認為是有象徵性的,有驟然結束或是時間斷裂、停頓的心理暗示。而不斷淡入淡出歷史片段造成凌亂的閃爍感,若每個片段跳切使畫面久留銀幕,也許能以此造成觀眾心理上的不適,對當代歷史有跟貼切的理解。其次,配樂過多,不少片段都使用了慢動作搭配配樂,影片將近結尾更出現一段mv。確實這種手法能達到煽情的作用,但同時亦會主導了影片呈現的氛圍,變得不客觀。唯,沙頭角的鏡頭都有做到細緻的聲音處理,風聲、蟬聲都是很貼合沙頭角的。再者,多出的愛情線會動搖了觀眾觀影重點,明顯感受到為年輕觀眾服務的意圖,包括配合音樂的床戲慢動作。最後,便是整體結構,在最後有一段mv的呈現,播放了丁巧而的《留心事》,結束後敘事仍在繼續。很多次的黑幕和聲音效果我都以為故事結束,但隨著淡入的畫面,導演又再次開始講故事,多次下來便過於累贅,有要停不停的感覺。


3. 經驗連結的觀眾群


在三四年前,我在香港電影中心的書店看到了《中英街一號》這本書,是劇本的格式,匆匆間只看了頭幾頁,但翻開書頁的第一下我手是顫抖的,心跳很快,眼淚也在眼眶打轉,因為這是我的家啊。沙頭角或是中英街都不是輕易能進入的地方,我在這裡長大,每次去香港,巴士駛過禁區的防線我有一種出城的感覺;而回家便是回桃花源的感覺。憑著這獨特的情感經驗對這電影抱著更深的期待。一些獨特的生活印記如禁區紙、隔著河的對話都引起了我的共鳴。只是這種情感的連結太薄弱,以致電影淪為靠經驗連結的作品。香港觀眾基於對電影時代背景的了解和不同程度的歷史參與,會有共情的產生,加之電影各處煽情的手法,很容易便能使觀眾感動。可抱著情感連結的期待進入電影院的我,卻是失望的。我看不見那個很多流浪貓,夾雜客家口音的原居民,各種熟悉的街道、碼頭、公園和店鋪。也看不見中英街的日常,在2019年的中英街是會什麼模樣,導演沒有作出一個假設。僅有的連結便是我曾也簽署拒絕沙頭角禁區開放的聯名書。除此之外都不是最真實的沙頭角和中英街。在使用這個地方的題材時,若沒有適當還原一個地方,僅視這地方如一個因素,構建故事的方塊之一,便是利用了居民的情感。


有許多長大後搬出沙頭角的人,不再擁有禁區紙,但心中無一天不在想念這地方。失去居住的資格也許不是自願的,政策的強制也很讓人無奈。並不是每個年輕人成功都為了離開沙頭角的。

同类型